【资料图】
文/叶海荣
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43题考题内容 网络截图
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43题(地理),创设“窑洞养牛”的研学情景,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。这一开放性考题是以甘肃平凉独特的“牛产业”模式为背景而设置。崇信县作为平凉市“窑洞养牛”的代表,素有“洞府住进‘牛魔王’ 村里娶回‘美娇娘’”的说法,可见“窑洞养牛”模式在当地很成熟,并成为群众致富“密码”。关于“窑洞养牛”的高考题,在这里能找到完整答案。
黄寨村甘庄窑洞养牛示范点 崇信县委宣传部供图
“牛魔王”在窑洞置“洞府”,在崇信早已不是新鲜事。除了黄土高原先天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,这一模式也展现出当地人的“独道眼光”。崇信县畜牧中心主任李红孝介绍,窑洞冬暖夏凉,这样的环境里养牛保温防寒、卫生环保,能够有效减少牛的病害,还能使红牛的肉质更加鲜嫩;从成本而言,新建牛棚成本较高,利用窑洞改造牛棚,只需要原来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,提高了废旧窑洞的利用率,为养牛产业提供制度、土地、市场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方式,又发展了产业,一举两得。
锦屏镇平头沟窑洞养牛发源地 崇信县委宣传部供图
“村民搬到新房里,红牛拴进窑洞里。”李红孝说,崇信县能把窑洞养牛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发展,其中一个原因是群众从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新房,出现了大量废弃窑洞,为了节约土地资源,减少牛棚建设成本,窑洞养牛就成了一个新思路,老百姓少花钱就能发展产业。崇信县累计建成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,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,养牛5300余头,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“农耕部落”。
锦屏镇姚洼村窑洞养牛示范带标识牌 王鹏鹏 摄
谈起“窑洞养牛”对当地发展的贡献,崇信县锦屏镇党委书记张云刚难掩喜悦:“‘无心插柳’成就生财有道,作为窑洞养牛发源地,有些村从10年前的30多头牛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,养牛收入也从2013年初的10万元增加到如今100万元左右,增长了10倍,牛产业成了真正的致富产业”。
平凉红牛是十分受欢迎的高档食材,既登得大雅之堂,也上得了寻常餐桌。为做大做强品牌,当地给“牛魔王”请专家,喂吃“草罐头”,平凉红牛走俏北京上海。崇信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从产犊补母、基础设施配套、窑洞改造、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重点扶持,推出了“红牛活体抵押贷”“红牛超市”等模式,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红牛养殖。在尝到红牛产业“甜头”的同时,“红牛火锅”系列美食也“上线”,为当地旅游和群众增收“添彩”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